初次造訪屏東獅子鄉,心心念念的愛文芒果產地,從親手體驗採收芒果、採摘山蘇,到參與各種適合大人小孩同樂的活動,獅子鄉完全顛覆了我對它的想像。深刻認識了排灣族的豐富歷史與原民日常,雖然沒能走遍獅子鄉全部八個村落,但光是探訪其中幾個,就已經讓我收穫滿滿囉!
我眼中的屏東獅子鄉
以往對「屏東獅子鄉」最大的印象是屏東縣最大的芒果產地,特別是愛文芒果,每年六、七月的芒果產季,是獅子鄉最熱鬧的時刻!此外,獅子鄉作為排灣族主要聚居地,隨處可見的濃郁原住民風情也讓人印象深刻。
這次實際走訪獅子鄉,才發現它比我想像的還要多元豐富!不只有壯麗的自然美景和豐富的歷史底蘊,更包含了八個各具特色的村落:楓林村、丹路村、草埔村、內文村、竹坑村、獅子村、內獅村、南世村,除了香甜的「芒果」,獅子鄉也以有機種植的「山蘇」聞名,還有許多其他深具特色的農產品。
🌟獅子鄉每年都會舉辦芒果節大型活動,今年(114年)將在6/28(六)盛大舉行,內容多元豐富,有原民表演、藝術創作、小農市集、食農DIY,詳情請隨時關注「SISIGU 獅子鄉公所」&「獅子好芒﹒山蘇蕨起」FB粉絲專頁呦!
獅子鄉|原住民文化巡禮
風和日麗,抵達首站:獅子鄉楓林村。
這是一場動靜皆宜的深度之旅,無論是喜愛歷史文化,還是偏好活潑體驗的旅人,都能在這裡找到樂趣。村落裡不只有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等待我們探尋,更有讓小朋友們興奮不已的採芒果。
沿著大路前行,映入眼簾的便是手繪大字,熱情地宣告著「歡迎來到楓林部落!」這些繽紛多彩的圖騰塗鴉不只妝點著村莊,更是一面充滿生命力的牆,巧妙將排灣族的民俗風情,與世代相傳的傳說故事隱藏其中。
圖騰牆上可以找到「原住民三寶」:琉璃珠、青銅刀、古陶壺,這些部落文化的珍貴符號!我們也特別喜愛部落大姐講述的百步蛇傳說,相傳「熊鷹」化身成百步蛇,因此羽毛有類似百步蛇的黑白斑紋,而熊鷹對族人而言是非常神聖的,被奉為部落的守護神。
走進「獅子鄉文物陳列館」探索排灣文化,特別引人注目是傳統家屋「龜甲屋」的展示,還有館藏中一件極具歷史意義的珍寶,是大龜文社群「外麻里巴社(Tjuljasuwaq)的家屋舊木雕壁板,研判已有百年以上歷史。
「獅子鄉傳統領域」主題地圖,詳細標示著大龜文社群與射不力社群各部落的分布與族語名稱,讓來訪者能清晰地認識獅子鄉多元的社群分佈。
我對部落裡那些充滿特色的浮雕情有獨鍾,不只深刻地代表了部落獨特的文化精髓,更是種藝術展現呢。
獅子鄉|屏東縣最大的芒果產地
每逢六月底到七月初,屏東獅子鄉便迎來一年一度最熱鬧的🥭芒果產季🥭。對於許多「懂吃」芒果卻從未親身參與過其生長過程的人來說,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。這次造訪獅子鄉,我們終於有幸親身體驗了令人興奮的採芒果活動啦🥭
走進廣闊的芒果園,只見一顆顆芒果被細心地套上袋子,這是為了讓農民能更妥善地照護每一顆果實,同時也能防止猴子偷吃。我們學到了如何判斷芒果的採收時機,當套袋透出誘人的紅色時,就代表可以採收了!看似簡單,其實蘊藏著不少難度,得靠經年累月的經驗!
我跟旅伴一致覺得這顆芒果的漸層顏色真是美!
當我們親手將一顆顆沉甸的芒果摘下時,真的是超有成就感!我甚至偷偷向部落的小朋友請教,發現他們對芒果的「眼力」極佳,簡直就是天生的芒果鑑定師。
獅子鄉擁有屏東縣最大的芒果種植面積,達1400多公頃,其中獅子鄉就佔了1000多公頃。儘管相較於常聽到的枋山芒果,獅子鄉因為缺乏農會等行銷管道,宣傳上略顯不足,但這裡的芒果品質絕對是上乘。由於氣候土宜極佳,這裡的芒果品質風味俱佳,果實甜美,深受消費者喜愛。

這裡種植的愛文芒果,是臺灣芒果栽培與外銷的主力品種。它外表色澤鮮豔,果皮薄、果肉細緻、纖維中等,滋味香甜多汁,帶有恰到好處的酸甜。
這些高品質的芒果,通常在採收前就已被預訂一空,產地直送的新鮮滋味總是供不應求,手腳真的要快才能搶到 😳
那些表面有破損的瑕疵裂果也不會被拋棄,將會製成各式加工品,延續芒果的美味。
接下來,跟隨「LUSA愛文芒果」創辦人洪念中的腳步,深入他的芒果園,洪念中不僅是LUSA農場的主人,更是一位名符其實的愛文芒果達人。
洪念中分享許多判斷芒果品質的秘訣。他指出,好的芒果色澤一定是漸層的,如果只有單一顏色,那很可能就不是品質優良的芒果。他也提到,芒果的熟成是從果實底部(屁股)開始的。談及芒果口感,他驕傲地解釋,屏東獅子鄉的芒果與臺南的口感有著顯著差異。這裡的芒果香氣更濃郁、甜度更高,口感更是Q彈而非軟爛或沙沙的,這主要得益於獅子鄉獨特的土壤條件和濕度。

除了將新鮮芒果外銷至國際市場,他也致力於開發多元的芒果周邊產品,像是芒果醬、芒果冰淇淋、芒果木耳飲等等。

不經意間瞥見遠方廣場上已精心準備好豐盛的芒果甜點,太感動了。
這裡的芒果真的太鮮甜、太美味了!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果肉飽滿的香氣,尤其是搭配清爽的優格,簡直讓人欲罷不能,而沁涼的芒果冰沙一秒趕走了暑氣。
抬頭一見,宛如酋長的岩石映入眼廉(酋長岩),是獅子鄉的秘境之一,記得要拍!
一整天沉浸在獅子鄉的綠意盎然與果園之中,沒想到竟還有機會飽覽迷人的海景。在這個可以眺望海景的絕佳地點,還設有一個非常適合拍照的大地標,寫著大大的「I LOVE 獅子鄉」,來訪時千萬別錯過了呦!
獅子鄉|樹下餐桌原民風味與異國料理的碰撞
來到屏東獅子鄉,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在「樹下餐桌」享用部落風味餐。這間採預約制的餐廳,隱身於寧靜小村落的大樹底下,將原住民料理結合異國風味,讓人耳目一新。
一群孩子們在街道上嬉戲,這份真實而可愛的日常感,讓心靈也跟著放鬆下來。
每一道菜都令人驚艷,不僅能品嚐到當地特有的食材與烹飪手法,更有城市中難得一見的特殊香料與調味。
刺蔥青醬海鮮義大利麵將部落的刺蔥與義式青醬完美融合;港口海鮮燉飯則以西班牙燉飯風格呈現,滿滿的海鮮清爽的風味,吃再多也不會膩口;每日例湯筍子排骨的清甜好滋味,也讓人有在家吃飯的溫馨感受。
白天,陽光灑落營造出自在的沙龍氛圍;夜晚,則轉變為浪漫的用餐情調。對於喜歡隱世感、遠離喧囂的人來說,這裡絕對是個不可錯過的好選擇。值得一提的是,樹下餐桌是寵物友善餐廳,歡迎貓貓狗狗一同入店。
獅子鄉|奇荖亢營地,夜宿部落山林,貓咪叫你起床!
我的野外露營初體驗就獻給了「奇荖亢營地」,是那種真正搭帳篷、接地氣的露營,不是網美或露營車那種喔!老實說,跟旅伴一路上都在驚呼我們經歷了好多「第一次」!本來還擔心山裡夜晚會熱到睡不著,結果涼涼的氣溫剛剛好,不用蓋被子也不會著涼,超舒服。
晚上還有營火晚會,原住民歌手的歌聲超級迷人,搭配熱情的舞蹈表演,氣氛嗨到不行!身為老歌控的我,一首《流水年華》直接起雞皮疙瘩。



更讓我意外的是,我竟然愛上這裡了,因為….貓咪也太多了吧!身為資深貓奴,我在這裡不是在擼貓,就是在前往擼貓的路上,幸福到升天!
露營區相當傳統,真的很靠近大自然。
獅子鄉|大龜文、排灣族歷史巡禮
你聽過大龜文部落嗎?它不是普通的部落,而是台灣歷史上一個很特別的排灣族社群,被許多學者認為是南島語族中第一個具有國家雛形的政權,甚至被部分後裔稱為「大龜文王國」。雖然大龜文的歷史曾一度被遺忘,但現在他們的後裔們正積極努力,希望能找回這段光榮的過去。
在新路部落,遇見了比交流道更早的迴旋橋,隱身在山林間的橋墩建物擁有超過半世紀的歷史,是山林裡獨特的地景。它們以螺旋狀向上盤旋,設計相當罕見。
這大片的階梯式梯田,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,依著山勢從高處一路往下延伸,面積大約有10甲那麼廣呢!
以前這裡主要種植水稻,引來的是北里龍山清澈的泉水,滋潤這片土地。隨著不同時節,梯田會展現出不一樣的風貌,時而碧綠、時而金黃,就像一幅山間的綠色畫布,每一次造訪,都能欣賞到它獨特的季節之美唷!
獅子鄉|牡丹路古道走讀
丹路部落入口處有一座氣勢磅礴的「三巨頭」裝置藝術,超吸引目光!象徵著丹路部落過去的三位傳統領袖(最中間是總頭目)。仔細看,會發現三座巨頭上還刻有太陽紋,在許多原住民族群的文化中,太陽紋不僅代表著光明、熱情,更是最高神祇和生命力的象徵。
丹路部落的「丹路」原指從楓港往牡丹社的道路,日據時代稱作「牡丹路」,這裡不只風景美,還充滿了歷史痕跡,特別是與《牡丹社事件》息息相關。
丹路部落部分族人過去居住在牡丹社(事件發生的主要原住民部落之一),在牡丹社事件中,日軍的進攻路線之一,就是沿著楓港溪進入,掃蕩射不力社群,包含當時的牡丹路社,即丹路部落的前身。所以說,丹路部落所在的這片土地,正是當年戰火波及的範圍,見證了原住民為守護家園而奮戰的歷史。
遠處一位頭戴花圈,身穿傳統服飾風度翩翩的女士,手捧著手作飾品熱情迎接,贈送我們部落元素的別針,本趟再珍貴不過的紀念物。她不止擅長手工藝,廚藝也極好,丹露白木耳飲、排灣族傳統美食「吉拿富」都出自她的巧手。
她將木耳飲結成冰,這份冰涼,是為我們午後炎熱路途的小體貼。


這是一棵令人驚嘆的百年神木,高齡103歲的木麻黃!
它是丹路部落從無到有的最佳見證者,聽說在二戰時期,樹上曾有敲鐘的地方,樹下甚至還有防空洞呢!
來到一所新建校舍的丹路國小,這是理事長的母校呢!有一片特別的小米田。這裡的小米,一部分會被製作成祭典用的小米樹,一部分則會被保留下來作為明年的種子,延續部落的傳統作物。聽說,今年的小米將在6/18畢業典禮當天採收,這個連結真的很有意義!
校園內還有一座傳統的原住民家屋(vusam),每到星期三,它會變身為學校學生的小學堂教室,讓孩子們在實際的環境中學習部落文化。家屋裡展示著各種木製器皿和部落具代表性的傳統工具,甚至還能看到山羌皮、水鹿皮等。
丹路國小不僅提供現代教育,更巧妙地將部落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,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,自然而然地學習並傳承自己的根。
丹路國小的校舍,你會發現柱子上暗藏玄機!其中一根柱子上的圖案,就講述著「射不力」的典故,描繪著將魚群撥開的生動畫面。校園裡共有11根「故事柱」,每一根都承載著不同的部落故事。只要掃描柱子上的條碼,就能觀看詳細介紹,讓丹路國小變成一本活的教科書。
車子行經「牡丹路古道」,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的道路,曾是早年通往牡丹地區的主要入口,承載著過往居民往來、物資運輸的痕跡。
獅子鄉|雙流道之驛,山林美食好去處
獅子鄉的雙流地區,是一處隱藏版美得動人的山林秘境,名字源自內文溪與達仁溪的匯流,因而有了「雙流」之名,豐富的生態資源、絕美的瀑布、野外教室,看著網路上的美照,心想有機會定要走一回。【出處: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官網】
位於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入口、南迴公路旁的「雙流道之驛」是許多旅人們採買名產與覓食的中繼站,結合在地農產,販售各式各樣以「山蘇」為主角的產品,從麵條、麵包、精油到手工肥皂,讓人眼睛一亮。
極美味的山蘇乾拌麵,簡單樸實的好滋味,多種口味的香腸也不能錯過,最後用山蘇冰淇淋做結尾。
這個空間也融入了藝術與文化,朋友見我在商品區迷失了好幾圈,趕緊把我叫醒(笑)腦波弱的我,又著迷在那些溫度感的手工藝品。凡出來一趟,行李箱總會被我塞爆呢。結果我們兩人都買了山蘇麵,還有鬆軟的麵包,好吃到不行。
獅子鄉|山林秘境與山蘇的奇遇
旅程的最後一站,我們來到屏東獅子鄉的「內文部落」,有人說這裡是「被遺忘的世外桃源」,一個小而美的聚落。
隨著村長的腳步,來一場「山蘇巡禮」,好讓人期待,我們都喜歡吃山蘇,但城市裡的山蘇不便宜,更是不常見山蘇菜餚,多出現在原住民餐廳裡會有炒山蘇這道菜。村長說我們盡量採,但仍比不上他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,不到一秒就採下一大把山蘇,回過神籃子早已裝滿了。
部落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到鮮嫩山蘇,因為仰賴山中濕氣與霧水,即便三個月沒下雨也有產出,且不施農藥,這是內文人的驕傲,也是大自然最溫柔的恩賜!
在內文部落,有一種住家建築,外觀宛如低伏的烏龜殼,被稱為「龜甲屋」,既可愛又溫馨,這不是展示用的民俗建築,而是真實作為住家的空間,讓我們看見到族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學。
室內幾乎看不到垂直的牆面,都是圓弧線條,這樣的設計不只是美觀,更是族人的智慧,圓弧牆能穩定結構、緩和風力。
村長真的太暖了!明明午餐已經吃得超飽,但我早就又餓了(笑)。
幫我們把剛剛現採的山蘇,現場炒了兩大盤!
山蘇一入口,脆得驚人,也特別甘甜,完全是山裡才吃得到的原味,這才是真正的「從土地到餐桌」啊!
炒麻油及豆豉的特別香,我完全可以自己吃掉一盤!!
獅子鄉|濕地漫步,大自然的驚喜小徑
從遠處看到坐在石柱上的獅子雕像,太可愛了吧,正是獅子鄉的象徵。
我們繼續隨著村長的腳步走進濕地步道,沿途瀰漫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。
這段平坦好走的路線,藏有滿滿的驚喜。
從野薑花的香氣到蜻蜓輕舞、從月桃葉(裡頭的嫩心還能直接咬來解渴)到咬人狗這類需留意的毒性植物,每一處都蘊含部落的生活智慧,學到了好多山中知識!

村長像是一本活字典,細心為我們介紹沿路的原生植物。
在這裡,生活與環境密不可分,村民們必須知道什麼可以吃、什麼要避開,在山中求生存,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知識與經驗。
獅子鄉|女乃山咖啡,丹路山林的寧靜所在
這兩天特別幸福,美食不斷,走路多代表消化得也快,確實又飢腸轆轆了。
我們停留在被綠植包圍的「女乃山咖啡」享受愉快的午茶時光,喝著現打果汁,品嚐城市裡吃不到的部落小食。
「女乃山咖啡」位於丹路村,供應在地咖啡豆沖煮的特色咖啡,更將部落文化與山林美景巧妙結合,環境很是悠閒。
獅子鄉,下次再見!
從香甜的芒果到清新的山蘇,從古老的部落歷史到充滿生命力的自然風景,處處都充滿了驚喜。
期待下次再訪獅子鄉,繼續探索那些,尚未解鎖的部落秘境。
版權所有 © 莓姬貝利食事旅行|文章歡迎轉貼分享|全篇圖文皆嚴禁轉載
謝謝您的觀看,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追蹤我的粉絲團!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唷(謝謝你們 ❤️)
|我是莓姬,歡迎追蹤我|
FACEBOOK:莓姬貝利食事旅行
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maggie.beri/